【城大教師風采】潛心育人,引領學生探究學術之道
我已經有城大校友會賬戶, 馬上登入

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培養“一專多能”旅遊人才

因應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要“按照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目標要求,促進旅遊休閒多元發展,做優做精做強綜合旅遊休閒業”,賦予了旅遊行業更深遠的發展期望。緊跟社會和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澳門城市大學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在2011年應運而生,以“宣傳創新教學科研、培育優質旅遊人才、促進社會和諧昌盛”為使命,開設本、碩、博階段的多個旅遊業管理課程,與業界保持緊密合作,為學生搭建多樣化的實踐平台。其中本科課程涵蓋會展管理、酒店管理、餐飲管理、智慧旅遊管理、休閒和水療管理、博彩和俱樂部管理等課程,鼓勵學生選修一個或多個方向,培養“一專多能”人才;專業應用型碩、博士課程重視提升行業從業者的專業技能和管理能力,研究型碩、博士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成長為具備國際化戰略視野和創新思維的研究型人才,提升其在酒店和旅遊領域的教學能力和科研水平。

 

教師風采

李璽教授

  • 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執行副院長
  • 榮獲2022/2023學年卓越科研嘉許、優秀論文指導獎

 

在寬鬆自由的工作環境中與學院共同成長

李璽教授是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執行副院長,他見證並參與了學院的創立與發展,在城大已工作了13年。目前主要教授三個科目,分別是本科課程“旅遊景點規劃與管理”,碩士課程“旅遊資源管理”,以及博士課程“旅遊經濟分析”。憑藉豐富的教學與科研經驗,李教授在指導學生專業成長上頗有心得,深受學生喜愛。

李璽:我在2011年來到城大,當時非常榮幸參與了學院的創立和發展工作。城大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寬鬆和自由的空間,我十分享受在這裡的工作。同時,我們的學生也非常優秀,與同學們的交流、合作和共同發展,這個過程是非常令人開心的。

 

以實踐教學模式培養本科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李璽教授對這句話深以為然。因此在本科教學的時候,他會採取實踐教學的模式,通過身邊的事例,引導學生去思考、去研究,從而對課程產生興趣。

李璽:在“旅遊景點規劃與管理”的課堂上,我會讓學生真正地參與到澳門社區旅遊發展的過程中。例如我給學生設置了與澳門特區政府推出的“論區行賞”路線有關的課程報告項目。學生一方面可以了解到特區政府的社區旅遊政策發展導向;另一方面,他們可以深入社區,利用課堂上所學的資源評價方法對潛在資源進行評估、分析。期末報告時,再由我對報告進行點評,通過這樣的過程,學生就可以分別從老師的視角、政府的視角和同學的視角三者之間相互借鑒,融合學習。

 

引導研究生關注文章背後的思維方式,培養“學術審美力”

李璽教授坦言,在指導研究生學術寫作的時候,其指導理念是與培養本科生一以貫之的,都是要培養學生的興趣,盡可能地讓他們享受到學術所帶來的審美體驗。

李璽:我經常提及的一個概念叫做“學術審美力”,希望培養學生的學術審美,讓學生通過學術文章去欣賞學者的獨特思維。在進行研究論文的導讀時,我不會要求學生去弄懂文章中非常具體的寫法和數據分析等細節化的內容,我反而要求學生重視文章背後所蘊含的學者的思維方式和理念。

另外,我會通過研究論文導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升自信心。例如我會引用一個高水平期刊論文中涉及的場景,引導學生在此場景下探討自己的感觸和想法,然後再將學生的想法和已發表的高水平論文進行比較。這時,大部分學生會發現自己的想法和論文作者之間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同時,他們也會認識到,他們和論文作者的差距在於理論的積累,當理論基礎較弱時,就難以對某一現象進行概念化和開展理論推導和分析。上述類似的過程,可以讓學生找出自己和其他學者之間存在的差距,也會發現原來高水平論文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只不過要從觀察能力、思考能力、方法能力、理論積累等方面做好自身的準備。

 

與時俱進,根據學生反饋持續完善教學工作

李璽教授十分重視學生對課堂的反饋,因應大家的意見和建議,他會適時調整教學理念與方式,從短期和長期兩種情況持續完善教學工作。

李璽:些同學可能不太善於跟老師當面表達,我會借助學生網絡去收集和了解不同同學對於課程的意見和建議,然後改進和不斷地優化。此外,大學設置了課程反饋機制,學生會在期末對課程及各科目進行評估,我也能從中了解到學生最真實的評價。

從短期來說,我會根據大家的實時反饋,比如在上一次課堂裡面提到某些話題,我發現學生比較感興趣,就會在後續的課程裡做一個專題去深入講解和分析。另一方面,如果社會上有一些比較熱門的話題,我也會把它作為學生討論的一部分。

從長期來說,我會在每學期期末審視自己過去的教學成效,包括看到教學評估反饋,我會相應地在課堂上做一些個性化的調整,比如多一些互動、實踐的部分,或者跟學生採取更多元化的教學形式,如模擬規劃評審,或者以翻轉課堂等開展教學。

 

聚焦文化旅遊研究,鼓勵學生拓寬學術視野

談到研究工作,李璽教授分享了他目前所關注的幾個大方向,他希望帶領學生在有關領域開展研究,同時鼓勵他們拓寬自己的學術思維與視野。

李璽:我們對旅遊研究的邏輯,已經從原來以產品為主導,轉向了以服務為主導。在轉變過程中,個人能力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生產性的要素。我們把各種能力,包括文化智力、文化同理心、歷史同理心,都視為一種個人能力,去研究這種能力如何影響我們的目的地,以及文化遺產的發展、體驗和傳承。例如“文化智力”(Cultural Intelligence,CQ)方面的研究是我比較關注的重點之一,特別是CQ如何影響居民和遊客的態度和行為。再例如遊客在面對歷史文化類景點時,自身的同理心會如何影響其體驗。此外,我和學生團隊還會關注旅遊目的地居民的行為如何影響遊客和目的地的形象。比如最近有一篇論文是聚焦於“社會好客”(Social Hospitality),它是Hospitality(款待)這個大概念裡面的一個分支,社會好客並不是出現在商業環境下,而是出現在普通大眾交流環境下的一種好客行為。其他兩個類型的好客則分別是商業化(commercial)的好客和個人化(personal)的好客。以往學者們對社會好客這個領域的關注和研究,相對來說少一些。因此我也鼓勵我的學生們往這個方向去做更多的探討和研究。

 

以讀書會為平台,助學生激盪學術火花

為幫助博士生論文選題,提升他們的學術寫作能力,同時了解學生在研究上的進展或遇到的問題,李璽教授每周都會開讀書會,與學生一起討論,相互了解。讀書會成為了李璽教授門下科研成果產出的搖籃。

李璽:這個讀書會其實更多的是一個平台,我會讓每一個同學都介紹一下他在這一周所看到的,或者說他認為比較有興趣的、具有啟發性的一篇文章。大概十分鐘左右,講一講這篇文章大致在做什麼,為什麼會欣賞它,從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發等等。接下來大家一起進行頭腦風暴,談一談各自的想法,這樣的思維激盪能夠讓大家產生更多的思維的火花。在這個過程中,大家就會知道彼此做了什麼工作,我們所想的、所做的或者所獲得的,就會形成新的思維,形成未來新的發展方向和思考研究的重點。

通過每周的讀書會,可以讓同學們在一起相互了解,相互交融,團隊的和諧度、交融度,以及團隊的氛圍會越來越好。其實有不少學生的研究成果,很多主題都是來自於我們讀書會的分享。所以,我覺得讀書會是對學生比較有幫助的一個模式。

 

重視團隊合作,鼓勵學生以合作方式共促學術成長

李璽教授認為,“單打獨鬥”不利於產出科研成果,他鼓勵學生互相合作,以團隊方式進行學術研究,有效地發揮各自的長處,讓學術成果更臻完善。

李璽:高水平的學術發表是學生科研成績顯性指標之一。我經常鼓勵學生一起合作,因為團隊合作效率高,並且經過大家思維碰撞之後的想法會更加完善。比如當有學生萌生出一個研究的想法,我會加入自己的一些思考,同時鼓勵同學們進行聚焦討論。如有需要,我還會介紹外部專家甚至跨學科的一些專家,為同學提供建議和意見。最近幾年,我們團隊中的部分同學都有一些科研成果發表在旅遊類SSCI的Q1或者Q2的期刊裡。這都是團隊合作,包括跨學科合作的成果。

 

帶領學生領略思維之美

對於李璽教授來說,衡量自己的教學工作是否有成效,他首先看重的是學生對於學術研究是否感興趣,只有真正的熱愛才能讓他們在面對枯燥的學術研究時仍甘之如飴。未來,他希望能帶領學生去欣賞思維之美,理解學術之道,希望學生能結成更多的團隊,甚至是跨專業的學術共同體,為澳門的旅遊業甚或整個社會作出貢獻。

李璽:大家一聽到研究,可能第一印象就會覺得非常枯燥,非常辛苦乏味。但是我培養學生,最看重的一點是要讓他們對研究感興趣。絕大部分同學一開始並不了解研究是什麼,但慢慢地會開始對研究產生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會不停地觀察生活,然後提出一些可能的研究問題,如“老師,這個現象很有趣,我能不能去研究一下,看看它背後的邏輯、背後的機制?”

我深知個人的知識和能力是有限的,作為一名老師,首要的應該是幫學生入門。“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最主要的工作是傳道、授業和解惑。傳道是什麼?是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學術之道。高水平學術成果的背後,蘊藏的是學者精妙的思維,老師要引導學生從學術裡面去欣賞思維之美、思維之精妙。

我希望未來能夠帶給學生一個充滿樂趣的學術世界,當他們對學術世界產生興趣之後,再借助專家們的經驗、能力和知識,幫助學生往前不斷地發展。同時,我也希望看到學生形成更多的興趣小組,或者組成跨校或者跨專業的團隊,形成一些學術共同體,聚焦不同的主題開展研究,形成百花齊放的局面。


城大學子這樣說

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國際旅遊管理博士學位課博二 李欣蔚同學

我在城大的學習生活

城大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身邊的同學都非常積極和獨立,學校還為我們提供很多學習平台和機會,我覺得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非常開心和自由,也十分地充實。

我眼中的李璽老師

我覺得李老師是一個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非常有親和力,我們都很願意和他交流。李老師會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來教導我們,他會解構生活中的一些旅遊熱點現象,讓我們去思考其中的機制,發現一些研究問題,因為這些點大家通常都很感興趣,就會迸發出很多討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感興趣的點,這樣的方式大家都非常喜歡。

在課堂上我們會有很多的討論,還會根據一些時事新聞,說出自己的想法,包括哪些可以作為研究的點,哪些可以在之後繼續深挖。討論的氣氛是非常活躍的,在這個過程中不只是老師在講,大家都可以自由地討論,課堂十分有趣和活躍。在課下,或者平常的生活當中,我都會經常和李老師溝通,只要一碰到任何研究問題、學習問題,都會去找李老師交流。每次他都會幫我們理清思路,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思維方式就會逐漸地清晰,給我帶來很大的收獲。

老師身上的科研精神,還有對科研的專注深深地感染了我。很感謝他不厭其煩地傾聽我們的各種煩惱,幫我們解決問題。他不僅是我們的教授,更是我們的人生導師。

 

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國際旅遊管理博士學位課程 博二 馮梓欣同學

我在城大的學習生活

我2016年來到城大,本、碩、博階段都是在城大度過,所以也見證著大學一路以來的發展。不論從師資力量,還是在澳門的影響力,城大都有在進步,發展得越來越好,很開心學校能取得這樣的成就。

我眼中的李璽老師

李老師非常地平易近人,而且事事親力親為,每當我們有問題的時候,他都會很及時地給我們反饋,無論在課堂上還是私下對我們的幫助都很大。有時候我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感覺到壓力,去找老師訴說,他都會引導我們從另外一種視角去看問題,緩解壓力。

李老師是帶領我走上學術之路的一位很好的老師。在博士階段,我們每周都會開讀書會,從老師一開始舉辦這個讀書會的時候我就加入了,我覺得它給我的學術道路帶來了不少幫助。因為最開始讀研究生的時候,我的基礎比較薄弱,甚至不知道怎麼去讀論文、寫論文,在哪方面需要去重點考量。通過每周的相互分享,我能感覺到自己對學術研究有了很大的提升和進步。

老師的工作比較忙碌,有時候改我們的論文會改到很晚,親自去幫我們看、幫我們改,經常加班到凌晨。希望他在帶領我們學院越走越好的路上,也要注意保重身體。

 

國際旅遊與管理學院國際旅遊管理博士學位課程 博二 程璐璐同學

我在城大的學習生活

我很榮幸能夠來到城大學習,這裡的學術氛圍濃郁,但是又很開放。不管是新老師還是經驗比較豐富的老師,他們的學術研究都很豐富。而在日常的交流過程中,我們可以跟任何一位老師去聊自己的想法,大家會非常公開,也會分享給我們很多的經驗。所以在這裡讀博、求學,收獲非常大。

我眼中的李璽老師

李老師是一個非常好的人,最開始大家可能會覺得做學術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但老師會鼓勵我們去多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或者一些有趣的事情。他會先調動我們的情緒,再通過學術上的一種思維邏輯,告訴我們它背後是怎麼樣的,一步步地去引導我們,再激發我們自己去主動地查閱相關的資料,構建一些模型。他的教學風格是既放得開又收得回的。我們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進行學術研究,但是他對我們的研究進度又抓得很緊,而且會保證我們的研究路線是走得通的,盡量地讓我們少走一些彎路。

老師的課堂經常都會援引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讓我們覺得其實科研也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會引導你去發現生活中有意思的現象,然後去分析它,並非只是為了寫論文,而是一項會讓你想持續進行下去的事業。有一句話說“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而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們的研究是把論文寫在日常生活當中,盡可能地貼近生活。

我們經常都會與老師保持溝通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地形成了自己一個整體的學術思維。此外,讓我對老師非常欽佩的一點,也是值得我以後一直學習的一點,就是他對於工作、學生和學術上的熱情。他已經工作了很多年,也獲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依然會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工作上,親力親為,我覺得這種熱情是非常難得的。

在學習中有時候會感覺無法進行下去,李老師會給我們很多不同的方向,並告訴我們怎麼去深入挖掘想要的有關方面的知識。他還會給我們開讀書會,在讀書會上大家共同分享,群策群力,也是一個啟發的過程。很感謝老師讓我加入到他的學生隊伍當中,讓我有所成長,也收獲了很多。


了解詳情: 澳門城市大學官網 City U